当前位置:东方论坛|地方论坛大全  ›  黑龙江 订阅RssFeed

黑龙江

  •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是哈尔滨市政府直属的一所重点服务地方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公办综合性高等职业院校。2002年,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哈尔滨市建设职工大学、哈尔滨市财贸职工大学、哈尔滨市职工轻工学院、哈尔滨市科技职工大学、哈尔滨市机电职工大学和哈尔滨机电工程学校等七所院校合并组建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哈尔滨职工医学院并入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以创建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为目标,对办学方向、办学定位进行顶层设计:一是将办学思想定位为“有限的学历教育,无限的社会服务,教学与服务并举”;二是将培养目标定位为职业道德高尚、职业素养优良、专业理论扎实、职业技能高超、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将办学模式定位为特色“教学工场”模式;四是将校园文化定位为以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为引领,有机融合地域产业文化精神、企业家精神及创业文化、现代大学精神和制度文化。以“做乐业之子”为校训,倡导“德高、善教、会做、能研发”的教风、“自律、乐学、善思、会创造”的学风和“自律、规范、精进”的校风,定位并培育“以工为主、综合发展、开放办学、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 学院占地面积1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现有固定资产总值6.2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13亿元,图书总量97.65万册。设有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会计金融学院、现代服务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汽车学院、医学院、国际学院、培训学院、社会服务学院等11个学院及公共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教育部、体育教学部等3个教学部。建有239个实训室(基地),其中包括2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基地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基地、1个省级财政支持建设的物流管理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506个。建设“哈电教学工场”等15个“厂中校”,“哈职院-西门子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中心”等15个“校中厂”。现有高职在校生13196人。毕业生年就业率98%以上,专业对口率87%以上,双证书获取率达99%,用人单位满意率97%以上。 学院现有教职工858人,其中教师492人,高级职称298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280人,双师型教师312人。有全国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现代学徒制委员会委员7名,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分委会委员13人,省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及委员20名;有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1人、杰出教师3人、优秀理论研究奖1人;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教学新秀、教学能手20人。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市级重点领军人才梯队2个,哈尔滨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建立校企“双带头人、双骨干教师、双向培养、双向聘任”机制,聘请院士林尚杨、大国工匠高凤林等452名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学院现有国家级专业13个,包括国家级教学改革专业1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国家焊接资源库1个,国家服务产业发展专业2个,国家职教基地2个,国家骨干院校央财专业4个,国家专业示范点专业1个。现有悉尼协议认证试点专业11个,UK NARIC认证试点专业4个,CEBVEC项目认证试点专业3个,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28个。现有省级专业11个,包括省级重点专业7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省级示范专业点专业1个。现有道路桥梁工程技术、软件技术等5个国家级重点专业,物流管理、环境艺术设计、会计等7个省级重点专业,电子商务等12个市级重点专业,数控技术等2个校级重点专业。学院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坚持产业引领、生态共生,形成校企共建、多方协同、动态调整的高水平专业群发展模式,全方位支撑产业链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构建面向东北老工业基地、面向东北亚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商务2个中特高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生态康养等6个省双高专业集群建设康发展的局面,带动相关53个专业全面发展,形成契合地方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以工为主、综合发展”的专业格局。 学院在开展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面向社会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具备以下资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外交部和教育部授予的“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教育部授予的“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工信部授予的“全国服务外包紧缺人才培训基地”、中国模具工业协会授予的“全国模具人才培训基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的“全国商务管理师职业培训基地”、商务部授予的“全国电子商务师鉴定培训机构”、黑龙江省级职业技能鉴定所、黑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哈尔滨市高校毕业生职业培训定点机构、哈尔滨地铁集团员工培训基地。每年开展各类职业培训约12万人次。 学院积极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注册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吸引44个创业团队、68家企业进驻。建设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八大“教学工场”及具有专业化、科技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特色的“创业工场”,倾力打造智能化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获批国家级第三批政府主导型双创实践育人基地、黑龙江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哈尔滨市青年就业见习基地。荣获“黑龙江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院校”、“黑龙江省优秀双创品牌服务机构”等荣誉称号。 学院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构建跨国“校企校”国际合作办学模式,成立中赞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制造哈职分院和哈职萨哈林分院。与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高等职业研究院合作开展师生科技论坛、学生国际技能大赛及来华师资培训。《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被赞比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管理局批准为赞比亚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协同日本先进介护优质资源,打造康养介护国际化品牌专业,借鉴英国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合作共建电气自动化技术等3个优势专业。加入英国国家学历学位评估中心(UK NARIC)“高等教育领域中英国际专业标准认证评估计划”,成为中国首批高职试点院校。引进德国哈勒手工业协会“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学体系及“汽车机电服务技师”等国际通用证书考证课程,引进国际焊接学会(IWS)“国际焊接师”考证课程。累计派出10余名骨干教师赴赞援教,先后培训驻赞员工1000余人次。与俄、英、美、日、韩、泰等10余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交流,成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生海外(哈尔滨)研习基地。 学院积极建设多元共享、产教融合、组合创新的综合性开放式的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产教融合公共实训教育基地。基地规划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2万平方米,建设智能装备制造、对俄跨境电商物流、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技术、新中式家具、建筑工程等六个“教学工场”。基地建成后每年将为哈尔滨市及周边地区2万名应用型本科、高职、中职院校在校生提供实训实习和创业就业共享服务,为教师提供技能实践服务,为企业提供应用技术研发服务和员工培训服务,面向社会开展各级各类职业培训5-10万人次,将成为东北地区最具活力的能够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技能人才的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 迈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学院将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为根本宗旨,坚定不移走提高质量、彰显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开启全面创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强校新航程。(数据更新至2020年6月)
    www.hzjxy.org.cn - 2022-04-09
  •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哈尔滨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始建于1959年,前身为哈尔滨铁路工程学校,2002年晋升为高职院校。学院是国家百所骨干高职院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首批试点院校,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立项单位,黑龙江省高水平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国家技能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单位,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中国中铁国际化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黑龙江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黑龙江省家长、学生满意放心学校,全国文明单位。 02.jpg 学院新校区位于哈尔滨市平房区,占地面积6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8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万余人,教师高级职称139人、中级职称132人。学院下设铁道建筑学院、城市轨道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基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8个二级分院。学院设有铁道工程技术、高速铁道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铁道机车、铁道供电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等23个招生专业,其中国家级重点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主要为铁路施工、铁路运输、公路、地铁等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方向,按照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要求,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创建国家一流高职院校为目标,秉承“勇于跨越、追求卓越”的中铁精神,发挥校企一体同生共长的办学优势,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开放活校、和谐治校战略,全面改革与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内涵建设上下功夫,使学院规模结构更加合理,学科专业特色更加鲜明,教育教学管理更加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更具活力,校园育人环境更加和谐,社会服务能力更加突出,提高了办学水平,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铁路建设和黑龙江发展的人才需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www.htxy.net - 2022-09-27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始建于1954年,经六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具有较高教学、科研、医疗水平,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学校于2004年全国首批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结论,2007年全国首家通过教育部本科中医学专业认证单位,2008年被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2014年晋升为全国文明单位,2015年荣获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2016年获批成为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2018年获批成为黑龙江省“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高校”。 学校下设11个学院、13个附属医院(4个直属)、1个中医药研究院、1个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院、26个教学医院和70个实习基地。设有25个本科专业,涵盖医、理、文、工、管、法等6个学科门类。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31个;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5个、二级学科37个;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641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02人、硕士研究生2348人、本科生12639人、专科生726人、留学生236人、预科生66人。 学校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药学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中药学、药物制剂和针灸推拿学)和首批第二类特色专业(中医学)建设点。中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教育部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医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黑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9年,中医学、中药学、康复治疗学3个专业评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中医学、中药学、康复治疗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药学和医学实验技术7个专业评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药学学科排名并列第一、中医学学科排名并列第四,成为全国获评“A+”学科的三所中医药院校之一。学校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1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省领军人才梯队18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有国家精品课程8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省精品课程22门、省在线开放课程1门。学校两次获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称号,曾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7项。教学实验中心为全国中医药院校首批确定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医药博物馆被确定为黑龙江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被确定为中国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黑龙江分中心,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科技项目查新定点单位。 学校现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研究中心1个、重点研究室3个、三级实验室10个;黑龙江省工程中心1个、重点实验室8个,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5个,省校企合作工程技术中心2个;有科技部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黑龙江省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平台1个。现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曾先后获得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立项3619项,其中国家973项目及课题5项、863项目1项、“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获得各级各类奖励1286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2项、吴阶平医药创新奖1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5项、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学校培养的博士撰写的学位论文分别于2008年和2012年获得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学校教学科研设备总值达4.27亿元,有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超高效液相质谱联用仪等一批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在中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中药天然药物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等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方剂配伍规律、针灸作用机理研究和中医药治疗内科、妇科、肾病等重大疾病的临床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学校附属第一医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首批中医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附属第二医院(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康复医学院)是黑龙江省首家获得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认定的中医院,为全国首批现代化中医院建设单位,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规划设置10000张养老养护康复床位的哈南“医养结合”项目正在有序推进。附属第三医院(第三临床医学院)2018年12月由原黑龙江省电力医院整建制划转,正在规划建设省内一流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附属第四医院(第四临床医学院、黑龙江省康复医院)原隶属黑龙江省残疾人联合会,2019年3月整体剥离、6月转隶,是集公益性、综合性、示范性为一体的三级康复专科医院。四所附属医院现有床位4100余张,有国家重点专科19个、省级重点专科21个,年均门诊量145万人次,树立了全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旗帜,为保障龙江人民身体健康,推动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现有教职工4398人(校本部876人),现有专任教师1058人,博士生导师111人,硕士生导师475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4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1人,岐黄学者3人,龙江科技英才2人,龙江学者20人。学校启动实施“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学校拥有东北三省唯一一家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心,建立了黑龙江省中药材GAP研究中心,现为“省医药工业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牵头单位。以清河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为核心,规划建设的“中国北药园”项目,成功获批全国首届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学校连续两届获聘教育部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成为全省唯一获聘教指委主任委员单位的省属本科高校。学校还是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化学专业委员会、中药鉴定专业委员会和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单位,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单位。 学校具有接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学历教育资格,是教育部首批批准招收来华留学生院校之一,已同世界上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所医学院校或研究机构开展了教育、医疗、科技合作与交流,目前学校长期国际合作项目140项,接受国外来访学者500多人,培养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5000多人。学校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联合创办的世界首家中医孔子学院连续5年被教育部、国家汉办评为“先进孔子学院”,并成为全球首批“示范孔子学院”。 学校创办“龙江中医讲坛”,多次承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医学院连续举办十六届“中俄生物医药论坛”,并联合发起成立中俄中医药创新发展联盟,组建中俄中西医结合学院,共同申报国际合作项目,全力打造中俄中西医结合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学校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合作创办全球首家传统医学研究院;与美国中药联商会合作创办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美国分校,成为全球首个在海外开设中药学学士学位课程的机构。学校还被确定为中国-匈牙利两国政府项目“中国-中东欧中医药中心”建设单位,原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了在塞梅尔维斯大学举办的中匈中医药教育合作系列活动,并为中医药中心教学大楼奠基。 学校秉承“勤奋、求真、博采、创新”的校训精神,以弘扬中医药精华,造福人类健康为己任,以大医精诚、止于至善为依归,为建设特色鲜明的国际有一定影响、国内一流的中医药大学拼搏奋进!
    www.hljucm.net - 2022-11-21
  • 东北石油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
    东北石油大学(原名东北石油学院、大庆石油学院)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创建于1960年,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理、管、文、经、法、教育、艺术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校。1978年被确定为88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学校是黑龙江省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高校,是黑龙江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学校从1961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有65个本科专业,23个高职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试点专业,19个省级重点专业,1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群,6个省级重点一级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9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包括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工商管理硕士、社会工作硕士、会计硕士);工程学2016年进入世界ESI前1%。 学校占地169.13万平方米,其中秦皇岛校区占地33.2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5.8亿元。建有万兆级校园网,图书馆藏图书255.05万册,有数据资源16种。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有科研平台44个,其中,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能源研发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研究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11个、省技术创新中心3个、与中海油研究总院有限责任公司共建联合研究院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65个,其中,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1个。 学校有教职工2127人,在编人数1915人。其中专任教师1313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302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46人,博士学位510人、硕士学位665人;博士生导师141人(包括校内124人,校外兼职17人);双聘院士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人(现在职1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获得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人;“龙江科技英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人才1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17人、青年学者6人、讲座教授5人;省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15人、后备带头人29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11人、模范教师5人、优秀教师11人、教学新秀1人、青年教学能手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1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6个、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培育计划1个。省领军人才梯队15个、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3个。学校还在石油石化等企事业单位聘请了一批兼职教授、导师。 学校面向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4371人,其中本科生16149人、专科生5158人、硕士研究生2640人、博士研究生424人。 学校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学生全国外语四级统考和黑龙江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始终名列省内高校前列。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俄语教学研讨会曾先后在我校召开。“十二五”以来,建成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获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等多种奖项。 学校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1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十二五”以来,获批国家973计划课题4项,863计划课题4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6项(其中,主持重点项目5项,参与重大项目1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项,教育部科技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6项;科研总经费15亿元。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12项,其中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获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6项,其中一等奖5项;获专利授权2970件;出版科研著作及教材370部,发表论文9131篇,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3360篇。 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实施国际化战略,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和范围不断拓宽,国际影响不断扩大。现已与欧洲、美洲、非洲10余个国家的30余所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包括国家公派、联合培养、交换学习、短期交流等学生海外交流项目。鼓励教师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及合作科学研究等实质性合作,与美国、德国、罗马尼亚等国的大学共建石油工程、非常规油气研究等联合实验室,共同参与欧盟ERASMUS+项目,合作开展“能源与水纽带关系及高效绿色利用关键技术”等政府间科研合作项目。学校积极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培养来自10余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 学校出版有《东北石油大学学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东北石油大学报》和《高等教育研究》等报刊,与全国300多所高校进行交流。 办学近六十年来,学校秉承“艰苦创业,严谨治学”的校训和“严谨、朴实、勤奋、创新”的校风,形成了“坚持用大庆精神办学育人”和“全方位多层次产学研合作办学”两个鲜明特色。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为学校题词“用大庆精神育人,培养跨世纪人才”。办学育人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和媒体的广泛关注,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办学近六十年来,培养各类人才近17万人,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省内高校前列。涌现出了以傅成玉、王玉普、胡文瑞、沈殿成、何树山、刘合、段慧玲、高金森等为代表的许多优秀企业家、院士专家、党政领导杰出校友和一大批严谨务实、无私奉献、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优秀人才。 今天,东北石油大学正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改革创新、特色创优”新办学理念,按照“强陆——拓海——壮新”的发展思路,全力实施“陆上石油学科一流的石油大学——陆海并举的石油大学——高水平的能源大学”“三步走”战略,为建设高水平百年大学而努力奋斗!
    www.nepu.edu.cn - 2022-10-04
  • 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是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正规普通高等院校,隶属于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是我省唯一一所培养信息类专门技术人才的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黑龙江省重点培育的高职骨干院校之一。 学院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拥有教学楼、综合楼、实验楼、办公楼、学生公寓、食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基础设施,拥有各专业实验、实训室58个,计算机1000余台,以海尔集团为代表的学生实验实训基地40余个。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46人,其中专任教师153人,具有正高级职称38人,副高级职称3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47人;学院有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教学名师4名,省级学科带头人2名;学院建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行业第三职业技能鉴定站。 学院设有5个教学系,25个专业方向。即:计算机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自动控制工程系、通信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包括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影视动画、信息安全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通信技术、通信网络与设备、汽车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工程测量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商务英语、财务管理等专业方向。   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以综合素质为本,职业能力为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校训,崇尚严谨、科学、求实的学风,倡导”严谨求实、为人师表、海纳百川、止于至善”的院风。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业化、国际化的高素质技能型信息技术专门人才。 学院是北京中关村国际软件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是黑龙江省国际软件人才教育基地,是黑龙江省服务外包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多年来,我院毕业生以其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广大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在省内外机关、事业单位、电信、电子产品制造、软件开发、信息服务、金融、以及各种高科技企业等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学院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北国冰城哈尔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学院真诚欢迎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这里必将成为你们走向辉煌人生的摇篮!
    www.hljitpc.com - 2021-08-21
  •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是经省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省内唯一一所公办经贸旅游类高职院校,隶属于黑龙江省商务厅。主要承担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承担外派劳务人员考试及相关社会服务工作;承担全省旅游商贸行业从业人员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和等级考试等相关组织和服务工作。学院现有建筑面积16.4万平方米,是我国北方唯一一所建在风光旖旎的5A级景区的旅游类院校。 学院标志紧扣学院名称“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由冰雪、燕子、鸽子巧妙组合而成,用红、蓝两色的燕子和鸽子组成了“旅游”的首字母LY;燕子取自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鸽子是和平、友谊、团结、圣洁的象征,燕子、鸽子分别张开双臂,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燕子、鸽子奋力向上、激昂勇进的姿态,寓意学院蒸蒸日上,团结奋进、争创一流的势头和决心,标志以雪花为背景,代表学院坐落于美丽的冰城哈尔滨,也确立了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国冰雪旅游优秀名校的重要地位。 学院是黑龙江省优秀骨干高职院校、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黑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黑龙江省导游员培训考试基地,中等职业教育骨干教师培养基地、国家商务部援外官员培训基地、商务部认定的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黑龙江省中高职职业技能大赛基地、黑龙江省高校系统文明校园标兵。拥有黑龙江省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两个高水平骨干专业,2017年入选黑龙江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全国“双师型”教师比例100强学校。 现有思想政治工作部、旅游产业发展学院、酒店管理学院、烹饪管理学院、财经贸易系、生物工程系、国际商务系、建筑装饰工程系、机电工程系9个核心院系部承担学院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教学任务。黑龙江省对外贸易学校与学院贯通培养“3+2”五年制高职。省旅游培训中心、省外派劳务人员考试中心为学院打造我省旅游商务人才培训新高地。2019年学院与哈尔滨商业大学签订本科继续教育协议,具备了本科教育资质,为毕业生打通了专升本之路。 学院现有教职工426人,教授25人,副教授94人。全国高职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国家级烹饪大师2人,国家级裁判员4人,国家级服务大师2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支,省级教学名师6人,省级师德先进个人7人,省级教学新秀1人。近几年,承担国家旅游局“万名旅游英才计划”37项。 学院国际化办学特色鲜明,秉承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嘱托,紧紧围绕“旅游强省”建设聚焦发力,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双轨运行,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与产业链紧密对接,以旅游产业为核心打造特色专业群,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一是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学院与韩、日、俄罗斯、美、芬兰、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师生文化交流与研修合作,与德国赛德尔基金会开展汽车类专业“双元制”合作办学。自2014年起先后承办了国家商务部的17 期援外人力资源培训研修班,对来自亚、非、拉、美、欧等60多个国家共432位政府官员和大学教师进行了培训。二是服务“旅游强省”建设。学院秉持“应用型、特色化、开放式”的职教办学模式,受省政府委托,积极承担社会职能,发挥所辖中国旅游报黑龙江记者站、黑龙江省旅游协会法人单位、黑龙江省旅游培训中心、黑龙江省外派劳务考试中心和黑龙江省龙菜协会多个部门的职能作用,打造集培训、策划、研发、设计、营销等多位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形成黑龙江省旅游产业发展智力引擎,积极推动我省文化旅游产业及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黑龙江省“旅游强省”建设提供坚强的智力和人才支持,实现产业、人才、产品良性循环,更好地为我省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全域旅游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助力。多次承办黑龙江省澳门劳务合作推介会,突破性打开赴澳门就业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高端就业。三是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学院积极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激发教育扶贫新动能,努力为扶贫户、贫困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机会。先后和大兴安岭地区行署、望奎县、勃利县、桦川县、尚志市、五大连池市等部分地、市(县)开展院县合作,在教育、旅游、劳务输出、安置就业等方面深度合作,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开启了我省高职院校院县(地)合作新模式。四是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学院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商贸旅游职教集团牵头单位职能作用,始终强调企业、教育、人才融合,积极推广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相继与北京展览馆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迪士尼、杭州宋城集团、珠海长隆集团、奇瑞汽车、金沙中国、澳门美高梅、万豪国际集团、九三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央红集团、北北集团、伏尔加庄园等118家知名企业合作,被省委办公厅授予“优质生源保障基地”称号。 学院在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我省着力打造“两座金山银山”的时代内涵下,各项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面向未来,学院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踏足龙江的关怀和嘱托,进一步做精、做特、做强、做活旅游职业教育,努力在创建国内行业领域有优势的高水平特色高职院校方面走在前列,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为龙江的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www.ljlyzy.org.cn - 2022-12-04
  • 黑龙江工业学院
    黑龙江工业学院
    黑龙江工业学院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综合性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学校。学校位于中俄边境城市——鸡西。鸡西地处东北亚经济圈核心区域,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向北开放的窗口和前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地、中国空军诞生地、“北大荒精神”发源地、“珍宝岛精神”弘扬地,境内机场、铁路、高速公路、高铁(在建)构成了通畅便捷的立体化交通网络。   学校秉承“修德修能,成人成事”的校训,按照“素质培养、专业培养、多元培养”人才培养思路,构建了“1333”多元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共建多个二级学院,实现了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深度融合,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一大批“能就业、敢创业、可创新”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院校、巾帼建功先进集体、教育支援西部地区先进单位等称号,是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省首家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学校坐落在中俄界湖——兴凯湖畔,位于鸡西市区中心,教育教学用地53.71万平方米,校舍面积12.04万平方米,教学设施齐备,实验实训条件优越,校内实验实训基地6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51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378.35万元,图书馆藏书88.48万册。开设20个本科专业(工学11个,管理学2个,文学3个,经济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各1个)。全日制在校生9699人,其中本科生7552人。有教职工近700人,其中二级教授2人,教授、副教授19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人员37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名师、教学新秀、市级学科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0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从国内外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聘任院士、首席教授、终身教授和客座教授为兼职教授12人,从行业企业聘请兼职教师79人。   学校科研围绕地方转,项目围绕应用转,建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牵头制定了两项省级标准。“十三五”以来,获厅局级及以上奖项近700项,授权专利近200项,其中,3项发明专利填补全省空白。放电等离子体石墨提纯协同创新科研基地建设项目项目获省专项资金400万元。在石墨提纯、生物制药、生物质液化、光电信息技术、新材料开发、新能源环保、水稻自动控制、科技计划管理系统开发等领域为域内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成立了学校科学技术协会,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   学校文化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凸显。设有中国肃慎文化研究中心、边疆(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承担着以“北大荒文化”为代表的区域特色文化研究和挖掘、传承任务。“十三五”期间,承担了黑龙江历史文化文化工程项目6项,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程项目5项。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课题2项,研究成果《兴凯湖新开流肃慎文化研究》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编译著类一等奖,是鸡西建市以来社科研究取得的最高成果奖。鸡西地域红色文化成果《东安根据地研究》《东安根据地回忆录》《鸡西——中国石墨之都》等8部学术著作,被国家图书馆和部分高校图书馆永久馆藏。中国肃慎文化研究中心被评为“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黑龙江省特色社团,获批中央财政专项建设课题经费100万元。北大荒版画研究成果丰硕,北大荒版画研究团队应邀参加摩洛哥文化交流、葡萄牙全球版画展和第九届国际版画双年展;学生版画作品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大艺展获一等奖2项(全省代表队共获一等奖3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俄罗斯、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建立了姊妹校和首要合作伙伴等关系。与俄罗斯、韩国等高校开展“3+1+2”本硕连读项目合作,开展常态化本科生赴俄体验游学、语言课程游学、专业实践游学和学习交流。出台政策支持教师增加海外学习和体验经历。同时,加强省内外校地、校企、校校间的合作与交流,率先在全国建立了“校政企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联合体”,把人力资源市场建在校园,把就业创业指导服务送到校园,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服务再造。经验被人社部推广,学校被命名为全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成功素质训练基地、全省大学生创业培训示范基地。   进入新时代,黑龙江工业学院党委带领全校师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省委支持煤城转型发展指导意见精神,积极践行“1146”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了立足龙东、服务煤城转型发展的办学定位,确定了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目标:把学校建设成办学定位鲜明、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突出的“五地一库”和“四个示范校”,即龙江东部地区应用型“落地”人才输出地、科技创新支撑地、高层次人才聚集地、科技成果转化地、文化传承创新承载地和党委政府的新型智库;助推龙江煤城转型发展作用显著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示范校、省内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和非中心城市校政企合作机制创新示范校。
    www.jxdx.net - 2022-11-18
  • 哈尔滨学院
    哈尔滨学院
    哈尔滨学院是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由哈尔滨市政府领导和管理,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2007年以良好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是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建设高校、黑龙江省首批“共享型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培育单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办学以来,学校遵循“坚持融合共生,建设城市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立足哈尔滨,服务哈尔滨,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应用类学科为优势,以艺术设计和教师教育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先后为社会输送了6万余名高素质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坐落于素有“东方小巴黎”美誉的冰城——哈尔滨市,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为省级花园式单位。设有12个二级学院,43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549人,专任教师64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 337人,占比达52%;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507 人,占比达78.6%;“双师双能型”占比达到53.9%。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省教学名师、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8人,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省级教育科学研究团队、市专业领军人才梯队13个。 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高。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订单式”、 “校企工作室”、 “双培双促”、“校企共育2+1+1”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样化模式,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目前,学校已与178家行业企业开展合作,联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瞄准省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加强专业建设,学校现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2个,组建了土木类、食品类、电子信息及计算机类、艺术与设计类、经济管理类、教师教育类等专业群。拥有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省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精品线上线下课程11门,2门慕课被“优课联盟”评为“品牌慕课”,获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慕课教学实践奖”。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6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25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实践育人,在连续五届黑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3项,其中1项连续荣获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 学校坚持科研创新和平台建设,科研能力持续提升。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学术交流基地2个。近五年,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0余项;先后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50余项;承担横向课题200余项。充分发挥省艺术设计学术交流基地和具有领先水平的艺术实验中心作用,聚焦冰雪文化,开发艺术产品,凸显美育特色,《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刊发专题报道。 学校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坚持走“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的发展道路,打造校地发展共同体。成功组建哈尔滨芭蕾舞团;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共建哈尔滨市党风廉政建设理论研究基地、哈尔滨市民族宗教工作研究培训基地、黑龙江湿地培训中心、哈尔滨湿地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学校哈尔滨市民学习中心,面向市民开设公益、半公益终身教育课程,“市民讲堂”荣获黑龙江省“全民阅读活动优秀项目”和“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提高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1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校际合作关系。 学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有效。荣获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单位、哈尔滨市劳动模范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标兵等荣誉称号。 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发扬“崇德砺志 博学笃行”校训精神,坚持“以师生为中心”发展思想,坚持走提高质量、彰显特色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
    www.hrbu.edu.cn - 2023-01-10
  • 绥化学院
    绥化学院
    绥化学院是黑龙江省属公立综合性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座落在中国寒地黑土绿色物产之乡绥化市,与省会哈尔滨相距70余公里。 学校办学历史悠久。1953年,经黑龙江省教育厅批准,绥化县创办了绥化师范学校;1971年,绥化地区在原绥化师范学校的基础上组建绥化地区师范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绥化师范专科学校,是“文革”后国家首批设立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之一;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绥化学院。2013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学校学科门类多样。现设有12个学院,开设42个本科专业,涵盖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八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177人。 学校师资队伍精良。现有教职工814人,其中专任教师534人。博士、硕士学位人员558人,外籍教师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广大教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敬业爱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学校设施条件完备。校园占地5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余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1.2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110余万册,建有具备多媒体演示功能的教学大楼、仪器设备先进的实验大楼、具有电子检索及阅览功能的现代化图书馆、功能齐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数字化宽带校园网络等多项教学、科研设施,建有环境优良、服务和保障功能完备的学生公寓、餐饮中心、购物超市、体育场馆、人工湖泊等多项生活、休闲设施。校园景色四季如画:丁香吐芳、草木滴翠、彩叶漫舞、雾凇垂枝。 学校教学质量优良。以“厚德载物、经世致用”为校训,以建设应用型大学为定位。打造精品师范,形成了“五练一熟”与“接力式”顶岗支教相结合的培养特色。学校有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区,获批省寒地黑土经济与文化学术交流基地、省特殊教育学术交流基地、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培育)高校、省共享型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俄罗斯皮亚季戈尔斯克国立大学、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日本东亚学院、九州外国语学院,泰国西那瓦大学,意大利罗马艺术大学、那不勒斯美术学院,菲律宾远东大学等国家高校开展校际交流合作,互派留学生。英语、俄语、日语等专业都有外籍教师授课,形成了寒地黑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相融的教育教学特色。 学校大力发展特殊教育。学校与省教育厅、省残联合作共建特殊教育学院,建有黑龙江省唯一的特殊教育本科专业,建有残疾人高等教育基础实验室和医教结合康复中心,开设了特殊教育研究专刊,学校是省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和省特殊教育艺术人才培养基地,省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学校开设残疾人高等教育,面向全国招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设计、电子商务等本科专业听障生,填补了黑龙江省残疾人高等教育空白。 学校贯彻“以生为本,为生尽责”理念。建有完善的“奖、贷、助、补、减、缓”助学体系,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实施导师进宿舍和班主任制,帮助学生成长进步。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孝道与感恩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广泛开展有益学生身心的文体活动。建有学生综合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服务。畅通学生诉求反馈机制,形成良性服务体系。 学校积极服务地方发展。学校与绥化市政府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成为绥化市“都城地”战略发展的崭新名片。学校与绥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共建了哈外最大的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学校与黑龙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绥化玉米加工产业学院”,推进区域产业发展。通过绥化市科技局为辖区企事业单位提供免费技术支持,通过新农村建设研究年、寒地黑土经济与文化研究所等平台开展立地科研。先后与绥棱、望奎、兰西等地开展校县共建,帮助县域进行城区规划、旅游开发、人才培训。建立了食用菌研究所,培育了食用菌新品种,完成了农作物秸秆栽培食用菌技术攻关,带动了绥棱、庆安等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学校还建设了陶艺馆、剪纸艺术专家工作室,致力于海伦剪纸、绥棱黑陶、望奎皮影戏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学校1989年获全国普通高校国家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998年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2003年获得“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的称号;2009年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0年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年荣获“国家级文明单位”称号,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8—2019年连续十二年被绥化市政府命名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2012年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2015年荣获省五一劳动奖状;2016年获第三次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2019年被评为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培育)高校、“全省文明校园”。
    www.shxy.edu.cn - 2022-11-17
  •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创建于1949年, 前身为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学校,是新中国最早创建的专门培养农业机械化和经济管理人才的专业学校。2001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晋升为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2005年被教育部等七部委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2006年荣获全国高职高专评估优秀院校,2009年荣获黑龙江百姓口碑最佳单位,2010年被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3年被授予“全国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连续5次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标兵,有多项建设成果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成果展。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副部长王湛、鲁昕等领导相继莅临学院检查指导工作,对学院发展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爱心与责任并重的育人主理念。学院始终坚持规模与效益协调发展,凝炼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的办学理念,构建了“科学定位、协调发展、内涵提升、特色育人”的内涵发展模式。确立了“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技能的人”的育人目标,创新了“走双主体培养之路,育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农为本,工农结合、以工促农、农兴工旺”的办学特色。   优越而健全的办学条件。学院占地面积20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5亿,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元。体育馆、塑胶运动场、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活动场馆一应俱全;拥有汽车综合性A级检测线、MPS模块化生产加工系统、网络技术实训平台等现代化实训室135个;多媒体教室116个,图书馆藏书50余万册;拥有宝马BEST培训中心,中兴通讯学院、福特培训中心、北方寒地设施农业示范园、智能化汽车检测与维修中心等22个校内教学生产实训基地。是国家数控技术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国家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与百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与就业一体化基地493个,充分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需求。   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和专业建设。学院在校生8200人,教职工581人,专任教师404人,教授35人,副教授118人,双师型教师30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部级教学名师18人。近三年,共有70名教师分别获得凯斯纽荷兰、华为、西门子等国际大企业培训师资格,为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获得了企业的高度认可。学院设有农机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汽车学院、信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和人文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开设农业机械应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物流管理等涵盖理、工、农、管等门类共35个专业,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示范点)10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专业建设水平位居黑龙江省高职院校前列。   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与毕业生就业。学院注重学生道德品质、职业技能和发展潜力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建设。将“工学交替、工学结合”等教学模式与德育教育和素质拓展有机结合,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升。2011年以来,在职业技能、文体等领域多次代表黑龙江省参加全国赛事,获得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三等奖以上奖项66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30%以上。在历届全国高校学生创新成果交流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各2项,位居全省高职院校首位。学院还设有国家技能鉴定所和农业部185号职业鉴定站,可鉴定工种107项,学生在校期间即可考取相应职业技能证书。与三一重工、哈尔滨三大动力等百余家大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学生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毕业生60%以上就业于大中型企业,连续三年就业率达到95%。学院连续多年获得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先进单位”,就业质量稳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稳步推进的国际合作办学。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与英国、德国、韩国等8个国家12所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已形成了合作办学类、技术服务类、师资研修类、学生交流类四大类项目。与韩国4所高校合作办学,联合培养国际化新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近五年选派368名学生赴国外交流学习,累计培养学生1095人。先后选派386人次教师赴德国、英国、美国、新加坡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访学、研修和交流。学校服务中蒙俄经济走廊和亚欧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开展对俄劳务输出农业技术培训241人次,开展跨境电商物流技术培训310余人次;与ABB公司、宝马集团等跨国企业合作,引进国际标准,培养国际化人才,为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提供人才支撑。   快捷有效的专科本科衔接。学院注重高职和本科教育的衔接工作,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能力。学生在校期间可通过自学考试提高学历,也可在三年级时通过高等教育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院校学习,接受大学本科教育,毕业获取本科院校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切实提高学生学历层次。   享誉国内的社会服务和辐射。学院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教师服务社会能力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我院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10项,省农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国家专利74项。为农业部、交通部开发了农业行业、汽车行业国家职业标准、培训教材、鉴定试题库累计12个。联合省域内大中型企业共同开展科研攻关和应用技术项目研究53项,研发新产品13个,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2000余万元。学院辐射带动省内30余所职业院校共同发展,对口支援四川剑阁职业中专和甘肃畜牧工程职业学院两所西部院校建设,充分发挥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国打响了高职教育的龙江品牌。
    www.hngzy.com - 2022-04-05
共 30 条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