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东方论坛|地方论坛大全  ›  安徽 订阅RssFeed
  •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交通运输类专业为主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隶属于安徽省交通运输厅。 学院于2001年6月由原安徽大学交通分校和安徽交通学校合并组建,与安徽交通干部学校合署办公。安徽大学交通分校1988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安徽交通学校始建于1956年,1958年曾升格为安徽交通学院;安徽交通干部学校建于1988年。 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秉承“经世致用、实学报国”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交通、服务行业、面向社会”的办学定位,校企合作,产学互动,孕育了“勤奋、通达、敬业、乐群”的优良校风,为安徽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行业培养、培训了近6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安徽交通运输行业的高等教育基地、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应用技术科研基地,享有“安徽交通黄埔”的美誉。学院先后获得全国交通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安徽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安徽省直系统三优文明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就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院是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教育部汽车类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是交通运输部重点支持的交通运输主干学科院校,是我省高职高专教师、建筑工程双师素质培训基地,同时也是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766人,各类成人在校生1500余人;教职工382人,正、副教授118人,博士(含在读)10人,“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0%,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雄厚的师资保障。 学院坐落于美丽的科技城合肥市主城区,交通便捷。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建筑面积18万多平方米,图书馆藏书47.52万册,固定资产总值3.9亿元;教学基础设施齐全,设备仪器总值累计总值达10860.95万元,生均仪器设备值超1.4万元;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122个,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计198个,为学院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扎实的设施保障。 学院教学机构设有土木工程系、汽车与机械工程系、城市轨道交通与信息工程系、管理工程系、航海系、文理科学系、基础系、成教部等7系1部,研究机构设有教育研究室、道路与桥梁工程研究所、管理工程研究所、综合交通运输研究所、工程性移民安置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等6个;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设有交通部所属的交通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站、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直属的职业技能鉴定所等4个;产业实体有安徽交院监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安徽通达驾驶员培训有限责任公司、安徽振华综合交通运输研究所等3个。 学院现有44个招生备案专业,覆盖交通运输、土木建筑、装备制造等8个专业大类17个专业类,已形成交通土建施工、汽车运用技术、城市轨道交通、现代流通服务、水上运输等五大特色专业群,其中国家级重点建设专业、改革试点专业、示范专业10个,省部级主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精品专业、特色专业17个,满足了市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学院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为纽带,组建了安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等校企合作平台,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校企协同育人特色教育模式。学院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进行人才培养,与中国中铁集团、安徽路桥集团、巢湖路桥公司、安徽交建公司、合肥路建集团、一汽丰田公司、上海大众公司、通用公司、东风雪铁龙公司、合肥轨道公司等开办“冠名班”、“订单班”、“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推行项目订单培养、校企共建专业。学院在全省率先开展军地合作定向培养直招士官,是全省首家开设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高职院校,同时也是安徽省唯一具有远洋船员甲类三副三管轮教育培训资质的机构,填补了我省航海高等教育的空白。学院重视学生技术技能培养,扎实开展“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技能大赛活动,以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升。近年来,学院共获得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155项。 学院广泛开展合作交流办学,分别与韩国安东大学、顺天乡大学、荷兰德兰特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职业教育合作交流,与加拿大北方应用理工学院开展国际合作培养双专科专业学生。学院与长安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合作建立专升本教育,为在校生继续学习、提升学历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毕业生具有“基础厚、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等特点,广受用人单位青睐。数百家全国交通系统大型企事业单位、相关行业国有大型企业与学院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渠道,学院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实现了学院、学生、企业和社会的多方共赢。 目前,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深化综合改革,完善依法治校、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为实现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而奋力拼搏! (以上数据截至2017年5月)
    www.ahctc.com - 2022-12-04
  •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原巢湖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2年,由原巢湖卫生学校、巢湖农业学校(安徽省土地管理学校)、巢湖财政学校三所省重点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成,是我省成立较早的高职院校之一。随后,安徽省汽车运输高级技工学校、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巢湖分校和巢湖商业干部学校先后并入。2011年8月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后,2012年4月,教育部批准巢湖职业技术学院更名为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是合肥市唯一的一所市属综合性高职院校,是省教育厅确立的安徽省首批16所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A档),是国家“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是第三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获奖单位,是教育部首批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基地,是安徽省首届文明校园。 学校现占地面积1260亩,总建筑面积约50万平方米,总投资超23亿元;现有教职工726名,其中专任教师564人,教授48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70人,校内外兼职教师约200人;拥有纸质图书70余万册,电子图书100万册,纸质中外文期刊650余种,电子期刊14000余种;有校内实验实训室21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48个,教学用计算机4000余台。学校获得“省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省级创业学院”称号。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尚德重技,质量兴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校以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同时开设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和初中起点五年制高职教育。现有医学院、护理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轨道交通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信息工程与传媒学院(物联网学院)、经贸旅游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基础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十二个学院56个招生专业,2019年,我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骨干专业、护理骨干专业、会计骨干专业、工程造价骨干专业、校企共建一汽大众汽车4S店生产性实训基地、校企共建健康技术实训基地、护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电子商务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被教育部认定为《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 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和卫生部批准的“承担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批准的“NIT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省计算机系统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安徽省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考试考点、安徽省安全生产资格考试考点。学校建有安徽国家职业能力培训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等机构。2015年,学校被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安徽省公安厅和安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确定的大客车驾驶专业首批试点学校。截止2019年11月,学校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达20000余人,其他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5359人。 学校按照合肥市委提出的“拉高标杆、加大力度,努力开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的要求,确定了“省内标杆、国内一流”的建设目标,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合肥市支柱产业和现代职业教育集团内的大中型企业为依托,不断开拓进取、改革创新,办学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形成了特色鲜明、灵活多样、充满活力的办学模式和机制,取得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良好社会效应。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我们结合学校办学实力、条件和定位,提出了“一校两区一园”(“一校”是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两区”是合肥汇心湖校区、巢湖鼓山校区,“一园”是合肥金寨路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的战略构想,并且很快得到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2018年9月,合肥汇心湖校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合肥汇心湖校区主要围绕合肥市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打造专业群,目前已建设涵盖机电、信息、经贸旅游、轨道交通、艺术、设计等六大专业群,打造一批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特色品牌专业。巢湖鼓山校区结合巢湖市区域发展定位,以发展学院传统优势医学相关类专业为目标,保留生物、建筑、汽车等专业,进一步拓展医学相关类的专业领域,打造健康产业人才培养基地。金寨路双创园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提供专业实习实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打造成合肥市高科技职业院校产业园。 我们将通过“一校两区一园”的办学发展战略的实施,最终将学校建设成为 “省内标杆、国内一流”的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和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为合肥打造“五高地一示范”和融入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助力,争取早日成为安徽省高职教育排头兵!
    www.htc.edu.cn - 2022-11-24
  • 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
    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
    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于2001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授权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致力培养面向社会、紧贴经济、聚焦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优越的地理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院位于合肥市庐阳区环湖东路(董铺路)360号(西二环与北二环交口向北200米)。地处合肥市西郊风景区蜀山湖畔,周边一山(大蜀山)、二水(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三区(庐阳区、蜀山区、高新区)、四园(植物园、墨荷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环绕。 校园建筑群为欧式风格设计,教学、生活休闲和体育运动功能分区科学。校内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学习与生活的理想场所。 二、先进的硬件设施 学院建筑面积126000平方米,能容纳在校生9000余人。建有现代化教学大楼、实训实验中心、计算机网络中心、学术报告厅、图书馆、健身馆、公寓式学生宿舍、标准体育运动场、标准足球场,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三、科学的院系设置 学院现有电子信息系、管理系、建筑工程系、经济贸易系、传媒设计系、思想政治教学部和公共基础部七个教学单位,开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39个。目前在籍生达7600余人。 四、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 为丰富广大学生的校园业余文化生活,经学院团委批准成立了20多个学生社团,涵盖了体育、文学、语言、艺术、营销、建筑、管理等七大类,适合不同爱好的同学参加;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校园秋季运动会,更是呈现丰富多彩的文艺、科技和体育活动。 五、办学特色 1、实施“订单式”培养,实行“双证书”制度 学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育人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教学中采用“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竞争力,使学生不仅能获得学历证书,还至少有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另外,学院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加大与知名企业的合作,广泛建立优质的校外实训、就业基地。 2、雄厚的师资力量,高素质的管理团队 为真正体现“企业办校,专家治学”的原则,学院从中科大、合工大、安大、安理工等高校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艺术家担任专业带头人,为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系部科学化的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院专兼职教师40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60余名。学院还从企业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以提高“在校所学与企业所用”的一致性,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3、为学生创造继续深造条件 2014年学院经安徽省招生考试院批准,筹建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现已与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四所院校签订了本科自学考试合作协议,学生可在校读专科的同时攻读本科学历。2017年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顺利转正。 4、广阔的就业渠道 招生就业处单独设立就业指导教研组,拥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师数名。已在上海、广州、深圳、江苏、浙江等地建立实习与就业基地。学院以“基础实、知识宽、实践强、素质高”为质量标准,致力于培养肯干、能干、实干和具有创新精神、创业志气、创造能力的“三干加三创”人才,深受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欢迎。学院近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95%以上。 5、奖助制度 学院为了激励广大学子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同时也为了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设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勤工助学和国家助学贷款等一系列奖项。贫困生助学金2000—4000元/年,奖学金最高达8000元/年,学生在校奖助比例达35%以上。
    www.hfet.com - 2022-11-11
  •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马鞍山市师范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独立升格为公办普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1年以优秀等次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5年、2016年相继获准立项建设“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教育部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020年3月以A档等次通过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中期检查。 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地方发展”的理念,着眼于“地方性、技能型、特色化”,实施“一体两翼”(高职教育与教师教育两翼并行发展)、“同城错位”(与马鞍山其他职业院校错位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明显,“全员育人、特色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完备,“集群发展、特色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基本形成,“全程实施、多样成才”的创新创业与就业教育特色彰显。经过60余年的发展建设,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业已成为地方和行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 全日制在校生总数10845人,设有6个教学系部和12个行政教辅机构。开设专业47个,师范类专业9个、非师范(高职)类专业38个,分属11个大类(18个小类),其中省级特色(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2个。占地面积18.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5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586.88万元,纸质图书46.26万册,电子图书4200GB。建有设施完善、设备先进的校内实验实训室109个,其中央财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7个,省级校企合作示范实训中心3个,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62个。 现有教职工311人,专任教师28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6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01人,中级职称教师12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218人,安徽省“双师型”教师139人。学校现有国家和省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专业带头人13人,省级教坛新秀15人,省级名师(大师)工作室2个。 学校持续加强产教融合,深化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和校产合作,推行“工学一体化、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成立软件与互联网学院、旅游学院、食品学院,持续探索政府指导、行业引领、企业参与的理事会办学模式。与马鞍山市下辖的三县三区签订了人才培养战略协议,与市信息技术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食品产业等8个产业行业形成“产教对接”关系。面向马鞍山市及周边地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和紧缺岗位产业(软件与服务外包业、休闲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城市社区服务业、物流商贸服务业、食品加工产业等)发展需要,分别集群建设教师教育、计算机与软件、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社区服务与管理、公共文化事业管理、经济管理等7个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群和1个面向现代加工制造业的食品加工专业群;按照“专业集群、资源共享、调控灵活、集约发展”的思路,打造公共课程、教学团队、实习实训与实验等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启动了马鞍山市同城职业院校之间专业群的跨校建设。 学校荣膺全国先进师范学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第五至第十一届文明单位、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高校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安徽省首批创新创业学院、安徽省AA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安徽省旅游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近五年来,学校为安徽省输送毕业生9000余人,其中为马鞍山本地输送毕业生3500余人,主要服务于马鞍山市文化教育行业、现代服务行业、软件技术行业、食品加工行业,学生对口就业率达到72.16%,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5%,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学校矢志“两个建设”“美好师专”奋斗目标,深入推进内涵建设,着力突破瓶颈性、关键性问题,对标达标、补齐短板,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影响力,培养更多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早日建成一所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和第三产业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以上数据截止2020年3月)
    www.massz.edu.cn - 2023-02-01
  •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
    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是省属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艺术院校,办学历史悠久,前身安徽艺术学校创办于1956年。1996年安徽艺术学校与安徽大学联合开办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开始招收本、专科生。2003年6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安徽省电影学校并入,成立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建校60多年来,学院肩负着为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艺术,培养艺术类专门人才的重任,根植于安徽丰厚的文化土壤,孕育了自身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成为安徽文化艺术人才培养的基地。 目前,学院辖宣城路和丹霞路两个校区,在校生含本科、专科、高职、中专四个办学层次。下设美术学院、戏剧与传媒学院、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综合艺术学院、戏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国际与继续教育学院,开设艺术设计、音乐表演等22个专业(其中省级特色专业2个),构建音乐、戏剧、舞蹈、美术、影视艺术、艺术设计6大专业群。戏曲表演专业和舞蹈表演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 学院英才云集,名师荟萃。200多名在职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50多名。先后聘请周小燕、姜若瑜、梁伯龙、朴东升、余秋雨、彭家鹏、袁运生、宋飞、徐昌俊、徐淑英、王中山、崔新琴、马梅、焦小健、李文、解晓东、吴亚玲、黄新德、吴琼等40余名专家学者为学院客座教授。在声乐、器乐、舞蹈、戏曲、戏剧、美术设计、影视传媒等专业均拥有一批全省一流水平的中青年教师,多次荣获国家级省级专业赛事大奖和“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团队等荣誉称号。 60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数万名合格的艺术人才,多数已成为各类艺术表演团体、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专业骨干,其中有连续3次获得全国舞蹈比赛最高奖的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刘敏少将、全国舞蹈比赛最高奖得主华超,著名作曲家、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徐昌俊,黄梅戏“五朵金花”马兰、吴琼、杨俊、袁玫、吴亚玲,黄新德、李龙斌、蒋建国、张辉等10位“梅花奖”得主,中国第一位扬琴女硕士李玲玲,中国第一位琵琶女博士李景侠,著名歌唱家马梅、张燕、迟黎明、解晓东,青年歌唱家王莉,著名导演尤小刚,著名画家朱松发、徐德隆、葛新民、中国美术学院博导焦小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主持人赵一天、青年影视演员焦俊艳等众多艺术界知名人士。 近年来,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以质立校,求实创新,严抓管理,励精图治,锐意进取,走出了一条面向社会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艺术专业优势的办学新路。学院先后与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安徽大学等院校联合开展艺术成人本科教育。2008年学院成立国际艺术学院,先后与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中央昆士兰大学联合开办艺术类“3+1”专本连读、“3+1+1”本硕连读校际交流项目。学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文化部文华艺术院校奖“桃李杯”舞蹈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校园戏剧节、“荷花奖”全国舞蹈比赛、“戏剧小梅花”、“CCTV杯”舞蹈比赛、全国美展、中国青少年戏曲大赛、全国高校数字艺术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一系列国内重大艺术赛事中不断摘金夺银挂铜。先后组织学生参加安徽省11届运动会开闭幕式文艺演出、全国第四届体育运动大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中博会文艺演出、奥运会开幕式的暖场演出、建国60周年花车巡游、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农民歌会、花鼓灯会、上海世博会安徽活动周演出等,承办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安徽省文化厅主办的“校园大舞台—徽风皖韵进高校”,安徽省委教育工委主办的“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省高校巡演”等系列大型文艺演出。学院多次代表国家和安徽省组团出访法国、德国、韩国、乌克兰、波兰等国家和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加强了国际间及与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 60多年来,学院汇集了安徽文艺界的精英,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和艺术氛围,培育了“勤奋、感悟、励志、创新”的学院精神。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建设“国内一流艺术职业院校”为目标,提升内涵与拓展外延并举,不断提高学院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在稳定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
    www.artah.cn - 2022-06-28
  • 合肥师范学院
    合肥师范学院
    合肥师范学院坐落于“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学校前身是安徽教育学院,创建于1955年,2007年改建为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是全国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国培计划”示范性培训项目实施单位、“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试点单位、“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工程实施高校,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安徽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学校现有锦绣、滨湖、三孝口三个校区,校园面积1295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3亿元,纸质图书120.4万册;在职教工1149人,其中正高98人、副高31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人、二级教授5人、“115”产业创新团队2个、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1人、省特支计划创新人才1人、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2人、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省宣传文化领域青年英才1人、省教学名师17人、省级教坛新秀24人。 学校现设15个学院,本科专业57个,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向11个,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共1万8千余人;省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一流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13个、特色专业8个、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6门、精品线下开放课程8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41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实验项目6项;国家、省两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16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示范实验(习)实训中心9个、省级教学团队20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2个、省级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3个,2015年以来获省级教学成果45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4项。我省首个高校足球学院——合肥足球学院设在我校。 学校建有中国南方蓝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子信息系统仿真设计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安徽省微波与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魂芯DSP(数字信号处理)产业化研究院、安徽省光电探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安徽省药食同源天然资源开发与利用工程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平台10个,校级科研机构24个。近五年,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4项;发表学术论文1810篇;出版著作、教材120部;获国家专利420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5项。 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构建“一个全程、两方合作、三线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办学60多年来,培养各类高等专门人才8万余名,培训中小学校长和教师18万人次。近三年,我校学子在“挑战杯”、数学建模、机器人、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师范生技能大赛等省级以上赛事中获奖1000余项,周庆媛、朱金凤、段诗闻、苏超、王帅等同学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朱金凤同学同时荣获“中国好人”称号;生源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来,省内文理科招生录取分数线均居第二批次首位(师范专业于2020年纳入安徽省第一批次招生);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年均97%以上。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第五届全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和“安徽省首批创业学院立项单位”。 学校承扬师范办学传统,打造服务安徽基础教育品牌。学校是“国家中西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专家单位、“安徽基础教育发展联盟”牵头单位;挂设有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指导中心、安徽省教师资格认定中心;与台湾铭传大学合作建立“安徽教育中心”。 学校主动对接服务地方支柱产业,深化产学研合作,重点建设教师教育类、电子信息类、文学艺术类学科专业群,着力培育生物化工类、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群。学校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8研究所、安徽徽王集团等合作建设“魂芯”DSP实验室、PCB及SMT生产线、蓝莓深加工生产线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与合肥市、临泉县、明光市、金寨县、砀山县、中体产业、安徽国元证券、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联宝电子等合作共建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育人基地180个。 学校积极推进国(境)外合作办学,与爱尔兰阿斯隆理工学院、美国特洛伊大学、美国东北州立大学、英国桑德兰大学等合作开展“3+1” 和 “2+2”本科人才培养等中外合作办学(培养)项目;与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马来西亚城市大学等11个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学生交流和教师互派;与台湾铭地区传大学合作共建刘铭传学院,与台湾地区义守大学开展学生交流活动。 学校积极构建“爱满天下,知行合一”为核心的校园行知文化,安徽省陶行知研究会挂设我校,暑期教师进百家企业、学生开办百所“行知学堂”的“双百计划”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学校是首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第三、四届“全国文明单位”,第六至十届“全省文明单位”、第一届全省文明校园,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 面向未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优良传统,坚定“举行知旗,走应用路,创师范牌”,立足合肥,服务安徽,辐射长三角,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2020年12月更新)
    www.hfnu.edu.cn - 2022-11-02
  •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淮河能源集团举办的一所普通高等院校;安徽理工技师学院是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首批技师学院,两校同址办学。 学校始建于1951年4月,先后经历了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淮南矿务局医科大学、淮南矿务局职工大学、淮南工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等办学阶段。1999年,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开始高职招生。2000年6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原淮南工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淮南矿业集团高级技工学校、淮南煤炭体育运动学校,合并成立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始终坚持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经过70年的发展建设,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企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学校先后获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人才培训基地、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院校、教育部“1+X” 证书试点院校、安徽省首批示范高职建设院校、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培育单位等;先后荣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全国煤矿安全培训先进单位”“全国煤炭系统教育先进单位”“安徽省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安徽省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煤矿监察安全培训先进单位”“煤炭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先进单位”“安徽省首批校企合作示范典型高校”等多项荣誉。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占地600余亩,建筑面积21.7万平方米。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90余人,副高级及以上120人,博士(含在读)9人,其中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87%,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级模范教师2名,省级优秀教师7名。有全国煤炭教学名师1名,全国煤炭教育先进工作者4名,全国职业教育煤炭专业带头人3名,省级教学团队16个,省级教学名师9名、教坛新秀13名。有7名教师入选安徽省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5名教师入选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4名教师入选全国安全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校还聘请了近200名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专家、技术大拿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 学校设有能源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海尔智能学院)、智能与电气工程学院、工程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技师学院等十个教学单位,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学校立足能源行业,兼顾地方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主动适应安徽省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坚持特色发展不动摇,将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作为重点对接产业集群,构建了智能制造类、智能控制类、资源与环境开发类等专业集群,围绕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了医药卫生类、经济贸易类、家政服务类等专业集群。 目前,学校开设高职专业56个,其中国家级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高水平高职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开设技工专业26个,技师专业5个,高级工2个。学校与合肥工业大学、蚌埠医学院、安徽财经大学开设了在校生7个专业专升本。 学校建有省级继续教育基地、省级煤矿安全培训中心和高级技工学校,具有劳动部门授权的通用和特有工种的高、中、初级职业技术等级鉴定资格,可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学校建有校内实习厂1个、校内实训室130余间,建有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7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5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学校坚持深化校企合作,深入推动产教融合。通过职教集团、学徒制、冠名班、与企业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方式建有9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是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多年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位于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2011年11月11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同志在视察学校时指出:“现在我们国家最缺的就是职业技术教育,办这样的学校很有特色,很适合煤矿企业的发展建设,为企业提供了人才支持”。原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原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副省长谢广祥,安徽省副省长王翠凤,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淮南市委书记沈强等领导先后到学校视察,对我校办学给予了充分肯定。 学校是国家3A景区、人社部工伤预防宣传培训基地、安徽省煤炭工业研学基地、安徽省校企合作示范基地。近年来,学校在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正确领导下,在淮河能源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实施职业教育与社会培训“双轮驱动”和校企、校校、校地“三大战略合作”,聚焦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学校的发展和建设迎来了新一轮大发展。 目前,学校上下正凝神聚力,积极建设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更新时间:2020年8月4日)
    www.hnvtc.cn - 2022-08-28
  •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是安庆市唯一一所综合性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是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第二批单位、第十一届安徽省文明单位,被评为安徽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安徽省首批校企合作典型示范校、安徽省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和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优秀学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000余人,成教在籍生20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744亩,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现有实习实训基地200余个,其中生产型实训基地15个,央财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9个、省级校企合作教育实践基地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4个。 学院坚持围绕地方产业优化专业结构,现有机械制造、汽车工程、建筑工程、文化旅游、纺织服装、财经物流、电子信息、农林园艺、环境监测治理等9大专业群40个专业,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递进的重点专业建设体系,专业群全面覆盖安庆首位产业和支柱产业。 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600余人,其中在职在岗教师教授14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80余人;博士8人、硕士120余人。聘请行业专家和学科领军人物30余人担任客座教授,聘请企事业单位专家学者和能工巧匠200余人担任兼职教师。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研究项目160余项,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2项、实用型专利70项,获得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40余项。2019年,教师在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上夺得两个一等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入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学院坚持合作办学、创新发展。作为安庆职教集团龙头单位,学院与安庆市各县区政府开展全面合作,与安庆经开区等12家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开展深度合作办学;与安庆环新集团、安庆新能源汽车、申洲针织安徽有限公司等知名大中型企业合作开办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班、“校中厂”“厂中校”30余个。 学院坚持“实践与理论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加大实训条件投入,大力提高实践教学比例,着力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核心素养。学院坚持“人文导航,技术扬帆”的人才培养特色,全面融合安庆近代工业文化、地方特色历史文化、行业知名企业文化和高等职业教育文化,用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涵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和人文素养。近年来,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同步提升,在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上屡创佳绩。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供不应求,就业率连续5年高达98%以上。 下一步,学院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紧紧围绕“地方性、特色化、技能型、高水平”四个核心,坚定不移地按照立足地方、依靠地方、面向地方、融入地方、彰显地方特色、服务地方发展的办学思路,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创新发展,努力建设成为一所规模适度、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价值彰显的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2019年12月31日)
    www.aqvtc.edu.cn - 2022-09-11
  •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于2000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是铜陵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优秀学校、全国“1+X证书”试点院校。学院占地1051亩,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含在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万余人、电大成人教育在校生7000余人;教职工445人,其中高级职称108人、“双师型”教师257人,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名师、专业带头人等21人(个)。  学院融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技能培训为一体,培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设有铜陵电大、管理系、经贸系、医学系、护理系、信息工程系、艺术传媒系、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基础部、思政部、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12个教学单位。高职开设护理、会计、计算机应用技术、室内艺术设计、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等51个专业,包括1个国家骨干专业、1个全国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3个省级高水平专业、15个省级特色和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电大开设本科专业44个、专科专业39个,涌现出一批适应区域发展、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工学结合优势凸现的专业。  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持续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构建完善以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建有总面积5万平米的综合实训中心和83个实验实训室,包括1个国家重点实训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实训基地、1个省首批对台交流基地、6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室、2个大师工作室,设备价值1.4亿元。与铜陵有色、铜化集团等240余家行业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81个,包括13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实训基地。三年来,学生在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1个,省级一等奖8个、二等奖40多个,就业率保持在94%左右,近两千名毕业生留铜就创业,面向地方开展职业培训、继续教育、技能鉴定共计26000多人次,2700多名大学生通过创业培训,师生在全国全省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金奖)3个、二等奖(银奖)6个。创业学院获批为省级创业学院,铜雕艺术研究院成为安徽省首批对台交流基地。  学院先后荣获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评估优秀院校、安徽省教育厅人才培养个性评估优秀院校、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中国工业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连续多年获省职业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等多项荣誉。  未来四年,学院将致力于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坚持立足铜陵、服务皖江、面向长三角的办学定位,以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为主体,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实施“1+4”发展战略,即1个中心“培养德技双馨、产业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4大工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工程、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程、高品质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高层次内部治理优化工程”。重点打造“电子信息专业群、智能制造专业群、康宁养护专业群、文化创意专业群、互联网+商贸专业群”等5个产教深度融合、服务铜基产业的高水平专业群,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双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水平、服务发展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内部治理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层次全面提升,把学院建成省内高水平、国内有影响、国际可交流的综合性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时间截止到2020年4月)
    www.tlpt.net.cn - 2022-11-05
  •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是滁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综合性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位于皖东历史文化名城、南京都市圈和合肥经济圈核心城市——滁州市,紧邻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琅琊山和四大名亭之首醉翁亭。学院成立于2002年7月,是教育部优质专科学校建设单位、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连续八年荣获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标兵单位”称号、连续两次被省政府表彰为全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AA级)。现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13140人,教职工673人。 校园设施功能齐全,实习实训条件优越。学院现有龙蟠校区、清流校区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140亩,建筑面积3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3亿元。新校区龙蟠校区坐落于滁州市城南科教园区,校园环境优美,设计新颖,教学楼、图书馆、综合实训大楼、现代化运动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配套齐全。学院建有机械加工、数控技术、计算机软件开发等9大实训中心,下辖实验实训室93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扶持实训基地2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个。学院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近万元,居省内同等院校前列。 专业设置科学合理,内涵建设特色鲜明。学院立足地方办学。设有机电工程系、土木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经济贸易系、汽车工程系、食品与环境工程系、传媒工程系、基础部、体育部、安徽滁州技师学院等10个教学单位,设置高职专业45个,其中有28个专业与滁州市的智能家电、先进装备、新型化工、新能源、农副产品深加工、硅基材料等六大支柱产业结构相吻合。学院建有中央财政扶持的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专业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型课程1门。 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学院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现有专任教师547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18人,副高职称129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326人,双师型或具备“双师素质”教师218人,有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专业带头人10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级优秀教师2名,省级教坛新秀9名,有1名教师入选安徽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十二五”期间,学院教师出版专著9部,主编和参编教材215部,发表论文千余篇,承担科研项目205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课题36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69项。 合作办学深入推进,办学模式不断创新。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校际合作。连续19年与德资企业博西华(博世-西门子)公司合作,采用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并积极探索“双元制”模式中国化的方法和途径,得到了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充分肯定。学院加强与滁州市及所辖县市区的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合作,成立了校地合作委员会。2013年7月,学院牵头成立安徽滁州职教集团,并当选首任理事长单位。学院通过职教集团平台加强与区域行业企业合作,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与区域内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师资培训、协同科研创新、实训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引领区域中高职协调发展。 就业工作成绩突出,服务地方成效显著。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先后两次(2008-2009年度、2010-2011年度)被安徽省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5年至今连续九年被评为“安徽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安徽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学院创建以来已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毕业生22344名。2009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学院设立安徽滁州技师学院,培养预备技师、高级技工等高技能人才。学院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可开展89个工种的中、高级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服务。近5年来,学校累计开展各项职业技能培训23000人次,各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26000余人次。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办学声誉持续提升。学院发展得到了上级部门和领导的重视支持和肯定。先后荣获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安徽省“双师素质”软件类师资培训基地、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创新创业示范校、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AA级)、滁州市文明单位、滁州市市直企业招工帮办服务先进单位等荣誉。2013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视察学院,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学院提出“将来要争取成为全国的示范典型”的要求与期望。2015年,学院以优秀等次顺利通过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和人才培养工作个性评估,被立项为安徽省首批“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 学院将秉持“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和“修能致用、笃学致远”的校训精神,立足滁州,服务安徽,面向“长三角”,坚持地方性、技能型、合作式发展路径,以内涵求发展、以特色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努力把学院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
    www.czc.net.cn - 2022-08-17
共 52 条123456 ›